三说
三十五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我将从这三大点9小点依次进行说明。
一说目标
说课标的课程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学生提出了五方面的目标要求:“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每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综合来看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形成了富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文化观。
说课标的内容标准:由于高中语文的《新课标》没有明确“内容标准”的表述,而是将其融合在阅读鉴赏方面的目标要求中,所以我将体现诗歌教学的内容标准提炼为四点:1了解体裁:了解诗歌体裁特征,明确诗歌发展脉络。
2 感受形象:发展想象能力,感受艺术力,提升审美境界。
3品味语言: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领悟内涵:理解内容价值,体会民族精神。
二说教材
二说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
为了更好的说明人教版教材,下面我将以苏教版、粤教版教材为参照,对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编写目的进行说明。
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编写目的
说教材的内容结构:具体到今天所要研说的唐诗单元,其内容结构是这样的: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蜀道难》正是其成名作,一首极具浪漫风格的古风佳作。
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这三首诗是其晚年流寓夔州之作,集中显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白居易,中唐最著名的诗人,《琵琶行(并序)》是其歌行体叙事诗的代表作,以其经典的音乐描写和咏叹“天涯沦落”的悲慨著称于世。
李商隐,晚唐诗坛的璀璨明星,开启了中国朦胧诗的先河。《锦瑟》用典工整,《马嵬》深稳健丽,两首诗可谓情致深蕴。
由此可见,教材编者选取的这七首唐诗,是唐代近五万首诗歌中从作家、文体到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说教材的立体整合:
先来横向把握教材:将七首诗从内在知识点的逻辑关系进行横向整合,可归类为两种文体样式、三种表现形式、两种艺术手段。这样的归类梳理,便于学生形成集中而又清晰的知识体系。
(文本样式:古体诗:《蜀道难》《琵琶行(并序)》
近体格律诗:《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
表达方式:借景抒情诗:《蜀道难》《秋兴八首(其一)》《登高》
咏史怀古诗:《咏怀古迹(其三)》《马嵬》
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并序)》,
艺术手段:巧用修辞:《蜀道难》夸张、想象等;《琵琶行(并序)》比喻拟声词等:借
助修辞手段化抽象为具象。
借人写己:《咏怀古迹(其三)》、《琵琶行(并序)》)
再来纵向把握教材
先看三个必修模块诗歌单元的纵向分析
《必修二》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必修三》唐诗;《必修四》宋词
很明显这是一个按时间顺序的编排方式,教材编者有意让高中生建立起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时空认识。
再看必修与选修的纵向联系
选修课程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里有三个诗歌单元,这是对必修模块的拓展和延伸。
比如必修三有李白的古体诗《蜀道难》,在选修中又选取他另两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以加深学生对古体诗这种文体样式的理解。必修中有描摹音乐的诗篇——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选修里也同样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像这样知识的关联在必修与选修间是千丝万缕,在此不加一一赘述。
三说建议
说建议的教学建议:《课标》中的教学建议:强调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根据课标的教学建议,在诗歌教学中我提出这样的三点建议:
曾用两个表来了解高中生对古诗词的态度,从统计数据看,多数学生对古诗词持一种冷漠态度。由此我认为诗歌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唤醒”:唤醒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方法就是为学生创设诗歌学习情境。——1创设学习情境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1)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
教师设计导语时,其情绪色彩应与古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相通,旨在震动学生心灵,为后面教学造势定调。如在教学《杜甫诗三首》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 借用在网络曾流行一
时的《杜甫很忙》的一组图片导入本课,导入语:“杜甫当然没有这么忙,玩电脑,弹吉他,打篮球,只能说网友的想象力很丰富;杜甫也去确实很忙,他忙于用诗歌书写历史,用诗歌吟唱心中的家国之思。”这样的设计意图:选用网络时代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们走入诗人的生活和诗境之后,对杜甫的游戏之词已去,缅怀之情顿生。
(2)加以声情并茂的吟诵
讲读诗歌时借助网络下载朗诵录音或视频,已成为教师通常的做法,但我想任何形式的读都代替不了教师的范读,因为教师的范读不仅能给学生音的示范,还给学生情的感染,如在教学《琵琶行(并序)》时,我就诠释琵琶女的角色进行了这样的朗读,大家都在链接图片,可此时此刻我想链接我自己……通过我的朗读帮助学生形成对琵琶女的身世起伏、情感抒发的感性认知。当然教师的范读是引导,终其目标还是要让学生读,而在熟读基础上的背诵,更是文学涵养的累积,这点正是对教学目标的一种回应。
教学建议第二点:灵活处理教材
在教材处理上,教师应既有依循又有改变。如杜甫这三首诗,我打破课本原有顺序,先从《登高》入手,以《登高》意象特征为参照,用《秋兴八首(其一)》进行验证,归纳出杜诗风格,到这里学生会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什么样的人才会写出如此沉郁顿挫的诗?再用《咏怀古迹》推论其人,自然水到渠成。精讲一首迁移另两首,三首诗层层推进,体现教学安排结构化。教师还可以归类诗作进行比较阅读,如,将《琵琶行(并序)》与已学的《孔雀东南飞》作比较,看同为叙事诗,文人创作和民歌作品的异同。总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变教文本为教课程。
教学建议第三点:鼓励自主建构(巧用意义空白自主合作探究尊重创意建构)
这三点是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如在教学《锦瑟》时,我就充分利用它主题多义性和模糊性特点,不急于自己做填补式讲解,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理解文本的机会还给学生,当学生富有创意的建构文本意义时,给与鼓励,面对多种建构结果,给与尊重。因为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
说建议的评价建议
先来看一看《课标》给与的评价建议:它特别强调评价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悟、文本价值的理解,鼓励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基于此评价,我在教授唐诗的评价建议如屏幕显示:我将从内容、方式两大方面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