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人才论文
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探析
提要现阶段,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内外部保障机制的确立与完善,确保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人才;保障机制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加之经管类专业招生大规模扩张,使得经管类专业由“招生热”演变成“就业难”,但是从长远来看,社会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经济管理人才带领各行各业共同发展,而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未来发展方向决定了他们自主创业的可行性。由于经管类学生是最具有创业潜力的人群之一,他们拥有创业的特殊性和一般共性,研究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提出如何建构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方面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这对经管类大学生未来的创业成功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认知不足。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首先,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理性的认识,认为高校毕业生属于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的“三无”人员,不具备成功创业的条件,不需要进行创业培养,因而并未将其纳入到人才的正式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其次,虽然有些高校提出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但仅将其认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是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一个附属部分,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还停留在创业形势分析、创业就业技巧方面的短期指导,对经管类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的专业培养方面欠缺;第三,缺乏对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的认识。许多高校管理者很少考虑对高校经管类学生创造性和创业潜能的挖掘与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学生,接受培养的个体和其性格、能力、潜力等个人特质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因此对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分层次的教学培养。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由于经管类专业在很多高校中属于新设专业,关于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高校设计的教学课程体系往往缺乏合理性、系统性、特色性、针对性。与其他很多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一样,经管类专业课程安排通常是:一年级仅开设各学科普遍适用的公共基础课;二年级开始涉及经管类学科基础课;三年级才讲授特色专业课且很少安排创业实践活动;四年级才开始除了继续讲授部分特色专业课外进行少量的实习实践活动。学生普遍认为了解特色专业课程知识的时间太迟,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较少,缺乏对学生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上述经管类专业课程安排可知,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教学课程体系过于传统化,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不利于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除此之外,许多高校经管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内容。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刚处于萌芽阶段,基础非常薄弱,与创业相关的专业教材不够完善,很难为经管类学生提供实际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大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只将创业教育作为正常教学活动外的一个附属部分,简单地通过个别选修课或举办几场创业讲座等方式来开展创业教育,并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式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体系当中,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和表面利益,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活动的形式以推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而较少有高校通过设立创业中心(园地)进行创业项目模拟孵化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教学活动。 (三)缺乏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表明:文化熏陶对于创业会产生深远影响。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改变身处其中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然而,我国许多高校尚未形成一种健康的、完善的、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在校园内无法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经管类大学生本应该是最具有朝气、富有激情的创业中坚力量,如果置身于一种循规蹈矩的、甘于平庸的、封闭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必将消磨经管类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热情。就目前而言,校园文化氛围中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明显缺失,对经管类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缺乏与社会各界合作培养创业人才的机制。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局性问题,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合作培养机制,这与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活动相比有着独特的特征。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传统教育中人才培养所需的各要素通常可由高校自行解决,而创业人才的培养则不然,其不仅需要具有创业知识、能够从事创业研究和教学的教师,更需要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等商界人士,还需要政府机构在金融、政策等方面对大学生实施创业的支持,这就要求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封闭运作转为开放的由社会多方参与的合作培养模式。如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依靠“民、官、学”等多方力量,建立起企业、政府、教育机构等多层次联动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然而,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良好互动关系。企业和政府所拥有的创业人才培育资源尚未被高校很好地利用,校政企没有形成创业人才培养的合作联动机制。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的内部保障机制 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成功培养,需要多重保障机制,大体可分为高校内部保障机制以及与社会各界合作的外部保障机制。通过对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内部保障机制。 (一)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具体而言,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制定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实现学生创业主动性和潜能开发为根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和指导,使学生成为创业型人才。其中,校政企合作培养机制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社会各界支持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产学合作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与提升创业能力相关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总体而言,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突显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提升,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开创新事业、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经管类院系只有设定出清晰的培养目标,才能保障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二)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必须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这就需要对以往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构建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由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因此需要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以此为核心。 以创业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中开发、增强创业能力培养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在课程体系具体安排上,可按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方案设置,即初级层次(即大学一年级阶段)开设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基本课程;中级层次(即大学二年级阶段)开设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的理论知识课程,例如项目筛选、资金筹集、市场开拓、人员录用、经济法律运用等理论课程,同时可减少必修课数量,增加与创业领域联系紧密的选修课比例,使学生能根据各自需求自主选择适合其创业方向的课程;高级层次(大学三四年级阶段)开设相应的创业实战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创业能力,例如,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孵化中心”,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战课程可安排在创业孵化中心内学生模拟创业实践过程中,以降低大学生创业实践成本,保障学生的创业项目能够顺利起步。 (三)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对高校学生创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经管类院系可引导学生组建创业者协会等学生社团,通过社团组织创业经验交流活动,与成功创业者零距离接触,渲染创业氛围;其次,在院系内乃至整个校园范围内开展专项创业模拟竞赛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第三,创建专门的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中心,鼓励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实施创业实践活动。通过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使学生增强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进而保障学生创业能力得以培养。 三、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的外部保障机制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单纯是高校的行为,更是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行为。将高校、政府、企业这三方在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这三者紧密合作、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外部保障力。 (一)建立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创业不仅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准备,更需要优惠的政策支持,政府通常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将充当着引导者和扶持者的身份,积极的各项政策导向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提高高校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首先,建立各级政府对高校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机制,即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尤其是在企业工商注册、税收减免、财政支持、贷款政策等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其次,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中介机构,根据高校学生创业企业所立项目的可行性、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情况,帮助搭建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的桥梁,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第三,地方政府应建立与高校共建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中心的合作机制,并在园区(中心)内构建“创业指导、投融资支持、企业孵化”一条龙配套政策,为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将他们凝聚在园区内,促使其互相影响与帮助,在创业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快速成长为能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业人才;第四,政府部门应与高校共同建立学生创业后续保障制度。由于创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完善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失业保险金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高校学生创业后顾之忧。 (二)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创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必须兼顾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需要,使双方共同受益、互相支持、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高校特别是高校经管类专业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不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动性,并且通过在企业搭建创业实践基地,进而利用企业所拥有的丰富的实践技能资源,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创业精神、促进创业实践;另一方面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发现人才和储备人才,同时企业通过和高校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互动合作机制,可将先进的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获得更高的经营利润,从而实现企业与高校发展的合作共赢。为了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可通过建立校企联盟的合作机制,即使校企双方依据各自的目标,通过资源的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等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获得“双赢”的效果。校企联盟机制的建立,将是经管类专业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要保障。 (三)建立与社会媒体的合作机制。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媒体的大力支持,只有建立起与社会媒体广泛合作的机制,才能保障创业型人才的成功培养。首先,在社会舆论方面,需要通过相关的舆论工具进行大力宣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创业环境氛围,使得大学生特别是经管类学生乐于创业、敢于创业,充分激发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其次,在媒介利用方面,创业需要资金、场地、设备、市场信息等条件的支撑,这就需要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式由原来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转向开放式的、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的共同培养模式。 四、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高校经管类学生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遇,众多创业成功的事例给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带来了投身创业的勇气,但对许多高校经管类院系来说,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才刚刚起步,需要具备必要的内外部保障机制,例如确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建立与政府的合作机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