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2 Issue (4): 60-65   PDF    
研究生对学术不端相关问题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初景利1,2, 解贺嘉1,2, 张冬荣1,2, 李玲1,2    1],对提高学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遵守学术道德是科研人员必备的学术素养,在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要尊重学术伦理,遵循学术规范,坚守科研诚信,抵制学术不端。

全球的科学范式已经发生了颠覆式变革,开放科学发展、科学研究成果共享、科研分工细化、知识资产丰富、技术手段先进、数字出版普及、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等要素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产生、发表、传播、组织、利用,实现了学术论文的几何式增长,但伴随而来的学术失范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学术道德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学术不端问题频发,从撤稿看,2017年《肿瘤生物学》单次撤销中国学者涉嫌同行评议造假的107篇论文[3]。学术不端的严重性不容乐观,2007—2018年间我国学者期刊论文的撤稿量居全球第2,数据问题、重复发表、抄袭、虚假同行评议等学术不端行为是撤稿的主要原因[4]。科技界、学术界对学术道德的关注与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5],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科学界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6],其中如何规制学术不端问题是重要议题。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治理学术不端是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需将外在的制度他律与内在的道德自律结合起来。

研究生群体是推动国家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科学研究的直接参与者与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科研以及学术成果的诚信性、可靠性、真实性,关乎国家科学发展的未来,因此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国内有关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和对策。如程孝良等[7]从社会失范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的视角,阐述和分析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深层原因,提出了端正研究生学术风气的对策。居占杰等[8]从个人心理、人才培养机制、学术评价的导向、导师影响、社会环境分析研究生学术不端产生原因,从完善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叶继红[9]研究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和论文发表制度的相关性,两者存在一定关联,高校需要对制度进行完善。二是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如郭跃等[10]指出研究生成为学术不端的“重灾区”,对其治理应形成软硬法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规范体系。李祥等[11]综合分析了38所985工程大学学术不端治理文本,当前的治理制度构建主要体现在治理依据、原则、内容、程序、惩治,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从治理意识、机制、程序正义等方面完善。陈玉国[12]分析了研究生学术论文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提出基于学术共同体视域,从制度、规范、技术层面构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体系。陈亮[13]从多中心治理的视角提出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矫治的治理监督机制与共生文化氛围。

总之,已有文献针对研究生群体对学术不端相关问题认识的调查与分析稍欠。而研究生对于科学研究以及学术不端等问题的认识代表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基本认知和总体判断,也将对他们的科研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明确我国学术道德建设存在的短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概况

本文对中国科学院大学选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各类公共通识课的研究生开展学术不端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从5个方面设置了12个问题,具体为(1)研究生对发表论文的态度和看法,题项为你写论文的目的是什么?你对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要求发表论文的态度?(2)对学术规范的认识,题项为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你是否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指导意见(2017)》?你是否了解中科院2018年、2019年、2020年先后发布的三份科研诚信提醒?(3)对学术不端现象和查重检测的认识,题项为你认为国内学术不端现象严重吗?需要采取治理措施吗?你认为论文查重(相似度)检测对判断学术不端是可靠的吗?你认为论文查重(相似度)检测重复率达到多少,就有可能是抄袭剽窃行为?(4)对学术不端产生根源的认识,题项为你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最主要的根源是什么?我国学术不端的主要成因?(5)对学术不端治理的认识,题项为你认为我国对学术不端采取的惩戒措施力度如何?你认为治理学术不端最需要采取哪条措施?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依靠他律还是自律?问卷调查发放时间为2020年6月9—16日,共回收问卷1668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确定有效问卷1232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研究生对发表论文的态度

对研究生写论文的目的进行调研,本文将目的分为获得学位、评优奖励、职业发展、学术交流、科研兴趣。问卷结果显示研究生写作论文的目的依次是:获得学位、职业发展、科研兴趣、学术交流、评优奖励(图 1)。由此可见研究生撰写论文主要为了满足毕业要求,为找到理想工作做准备。一半以上的研究生对科研抱有兴趣,而对于学术交流、评优奖励考虑较少。研究生写论文的目的性、功利性较强,为传播科学知识、开展学术交流撰写论文的驱动力较小。

图 1 研究生写论文的目的

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对研究生基本的科学训练也是其必备的科研素养。关于研究生毕业(获得学位)要求发表论文的态度,占比最多的为不认同不反对(45.53%),其次为非常认同(44.48%),说明大部分研究生对于发表论文的态度是积极和支持的,仍有少部分学生(4.05%)表示坚决反对,还有5.93%的研究生没想好。

(二) 研究生对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与诚信提醒的认识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科研阶段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其内容质量和规范决定了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是研究生需要学习和遵守的基本规范,也是高校学术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每个高校在国家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对学位论文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研究生是否了解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在论文撰写中是否具有科研诚信意识?这些问题关系到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质量与学术道德水平。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上出台了指导文件,针对研究生是否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指导意见(2017)》进行调查,不太了解的占41.23%,了解的只占48.46%,而非常了解的只有6. 74%,还有3.57%的研究生完全不知道。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其科学道德委员会办公室于2018、2019、2020年分别发布了关于学术论文署名、生物医学科研伦理、科研活动原始记录的三份诚信提醒,研究生是否了解上述三份文件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知道、了解全部内容的占比仅为9.74%,知道、了解部分内容占比59.33%,不知道的占比为30.93%。调研结果说明研究生对所在机构的学位论文撰写与科研诚信要求认识不足。同时,相关部门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教育、培训、指导的任务艰巨。

(三) 研究生对学术不端现象和查重检测的认识

研究生作为我国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参与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撰写中对学术不端问题的客观认识和看法有利于我国学术道德建设与学术不端治理。对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的严重性,近88.96%的研究生认为我国学术不端现象非常严重,需要加大治理力度。但仍然有10.15%的研究生认为不很严重,无需特别治理,甚至有0.89%的学生认为没有问题,无须采取措施。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学术不端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学术不端问题识别上,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和期刊编辑部首先使用论文查重(相似度)检测进行初步判断,这个方式是否可靠?研究生认为查重系统“非常可靠”的只有16.72%,“不够可靠”的占74.92%,“非常不可靠”的占3.49%,还有4.87%的研究生“不确定”。由此可知研究生认为论文查重在学术不端检测上存在较大问题和漏洞。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学术不端的判断不能仅仅依赖检测系统,检测系统可起辅助判断作用,但不是万能的。检测出来的问题一般是存在学术不端,未检测出来问题的也不一定没有问题,只不过系统的能力还不够。我们同时还询问了一个相关的问题:你认为论文查重(相似度)检测重复率达到多少,就有可能是抄袭、剽窃行为?只有7.06%的研究生认为10%~20%,认为20%~30%的研究生占比不到1/3 (31.98%),39.29%的研究生认为30%~40%,11.69%的研究生认为40%~50%,还有9.98%的研究生认为50%以上。结果表明研究生对重复率过于宽容,也反映研究生对重复率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

(四) 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原因与治理的认知

按照责任主体和性质的不同,将学术不端产生的根源划分为个人层面的自律问题、学术共同体层面的规范问题、社会层面的制度环境问题[14],研究生对3个根源的认识相差无几,其中认为制度环境问题是最主要的根源,占比为79.55%。进一步探究其对学术不端问题产生具体原因的认识,本文参考了赵延东、邓大胜论文的问题设置[14],结果如图 2所示。大多数研究生将学术不端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归于社会层面的制度环境,排在第1位是的评价制度,占比为78.81%,其次为监督不健全,占比达70.37%,排在第3位的是社会大环境,占比为66.56%。在自律问题上,认为研究者本身自律不够占比为65.83%。在规范问题上,研究生认为处罚不严厉占比为40.1%,规范不明确占比为23.78%、教育不够占比为16.72%。从总体上看,研究生对学术不端产生原因认识的一致性较高,主要为外部制度包括评价制度、监督制度、处罚制度不完善,其次是社会环境诚信缺失,最后科研人员本身自律不够,未能很好遵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这一调查结果与8年前赵延东、邓大胜的调查结果总体一致,但也有些许变化。从排序上看,“评价制度”都是排在第1,“处罚不严厉”仍排在第5,“自律”仍排在第4,但“监督不健全”从3到2,说明研究生认为监督更为重要,“规范不明确”从7到6,也说明学术规范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大环境”从2到3,说明青年一代不再过多地抱怨社会大环境,“教育不够”从6到7,说明青年一代不大喜欢说教,单纯的教育是不够的。原来的调查有2.3%的人“不清楚”,本次调查也仍有0.24%的人“不清楚”。

图 2 研究生对学术不端产生原因的认识

总体来看,学术不端问题的产生由内外部环境导致。关于外部因素,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也有很多是现实的问题,包括科研诚信环境缺失、科研机构排名竞争压力、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科研成果评审制度不合理、职称评审与晋升制度不合理、奖惩机制不合理、教育不到位等等。关于内部因素,更多与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科研能力有关,如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不足,对学术规范缺乏了解,自身缺乏道德约束,急功近利、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剑走偏锋,个人竞争压力以及法不责众心理等。

如何有效治理学术不端?89.04%的研究生认为需要继续加大惩戒措施,坚决遏制学术不端,9.82%的研究生认为当前的力度很大效果明显,也有1.22%的学生认为无需再采取惩戒措施,依靠自律即可。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政策,其中不乏惩治性的学术不端查处机制,其可查性与可操作性还有待检验,问卷结果显示不够乐观。

本文进一步调研研究生关于治理学术不端最需要采取措施的看法,结果如图 3所示,43.26%的研究生认为需要完善学术规范体系,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25.97%的研究生认为需要加大惩戒性措施,坚决遏制学术不端;18.83%的人认为需要加强教育引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11.93%的研究生认为需要加强相关政策制定,形成全社会共识。调查结果表明,在研究生看来,完善学术规范是学术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可以认为,一些学术不端的产生,与学术规范不够健全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我国科学界强化学术规范的制定,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基本规则,为科研人员在研究与成果发表中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提供充分的参考。

图 3 研究生认为治理学术不端需要采取的措施

当前遏制学术不端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途径:他律与自律。他律是指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准则、规范指南等外在约束力来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而自律是科研人员出于道德自觉等内在约束力来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依靠他律还是自律,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事件具有不同的选择。本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的研究生选择了自律,47 %的研究生选择了他律。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认为遏制学术不端依靠自律超越他律,但自律和他律都是不可缺少的。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生对学术不端相关问题的认知调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生群体对学术不端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也不够到位。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对科研意义、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不端的认识,必然影响他们当前和未来的科研行为,也必然影响国家科技创新的水平与能力。加强科研诚信、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教育与指导,在当前和未来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基于研究生对学术不端相关问题的认知调查,我们认为要在学术道德建设、遏制学术不端中需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 进一步增强相关政策的约束力

自1982年,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学协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科研诚信的政策,特别是2015年以来随着学术不端事件的频发,政策发文量增长迅速。我国的学术道德建设政策可以分为三种类别:教育与引导类、警示与惩戒类、教育引导与警示惩戒兼及。教育引导类的典型政策是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警示与惩戒类的代表性文件有2018年41个部委联合签署包含43项联合惩戒措施的《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和2019年科技部发布的《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和20个部委联合发布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明确了学术不端案件中的各个主体责任、处理程序与惩戒措施。教育引导与警示惩戒兼及类如2018年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是我国科研诚信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它从顶层制度对科研诚信治理进行了设计与要求,提出了5大任务、8项处理措施,为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了基础框架,对后续政策文件的制定、相关问题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教育引导或只有警示惩戒都是不够的,单一手段措施都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制定了强大约束力的政策措施,才可能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进而对那些有学术不端念想的人产生“不想、不能、不敢”的效果。

(二) 处理好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他律和自律是学术道德建设的两个方面,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学术道德建设的主次轻重,因应施策。他律与自律是抵制学术不端的统一体,两者不应对立,不可偏废,缺一不可。仅有自律靠不住,但完全依靠他律也行不通。他律是手段,自律是根本。他律是通过外在的制度规范产生作用与影响,而自律才是内生的持久作用力。他律治标,自律治本。他律往往解决的是一时一事,而自律才可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他律是外因,自律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任何外在的因素都离不开行为主体的自觉践行。他律的最终目标是内化为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他律和自律具有不同的适用性。他律和自律的成效因人群、时期和情形不同,例如在学术道德建设的早期主要依靠他律的制约营造诚信环境,而在较为成熟的阶段则主要依靠学者自律遵守相关规范。所以,他律和自律须并重。在他律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惩戒的更加完备的政策,同时,政府、学术共同体、出版机构、科研机构应通过专门培训和学术规范加强教育引导。在自律方面,个人应将学术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遵循学术规范,避免学术不端,守住道德底线,不触碰诚信红线。

(三) 对学术不端与学术不当做出科学判定

关于学术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表述:学术不当,学术失当,学术失范,有问题的研究行为,有害的研究行为,边缘行为,学术失信,灰色地带等。良好的科学研究一定是讲究科研诚信的,国际上称为“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在负责任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不端之间存在的“灰色地带”,应属于“学术不当”。也就是说,学术不当既不是负责任的科学研究,也不是学术不端,往往是由于科学研究不够规范(比如方法不当)造成的,不是主观行为。在实际判定上,学术不当也可能判定为学术不端,也可能仅仅是学术瑕疵。对于学术不当与学术不端,要明确二者的界限,不能对学术道德问题扩大化,将所有的学术不当都归咎为学术不端,但也不能对学术不当置若罔闻,要认真分析学术不当的深层原因,及时从根本上纠正所出现的学术不当问题。

关于学术不当与学术不端的分野与判断,可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审视:(1)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2)是否具有主观性;(3)问题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4)所涉问题的严重性;(5)已经产生的社会影响;(6)科学共同体通行规则。当然这6点也不是绝对的,需要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越是复杂的问题,越可能需要学术共同体的介入,因为科学的问题,需要专业人员作出分析与判断。在当前公开的和未公开的学术失范问题中,既有学术不端问题,也有学术不当问题。学术不端问题就是要加强惩戒性处理,而学术不当问题则要加强学术规范的引导和教育,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和处理手段。

(四) 强化学术不端惩戒及预防的有效治理

学术道德建设既要加强惩戒,也要强化预防,不仅是惩处,更多的是正面的教育、引导以及过程监督,坚持教育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教育、预防、监督、惩戒相结合的学术道德建设模式。增加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设计,强化院校在制度执行方面的力度。为此,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和责任主体严肃惩治学术不端行为,通过惩戒,让失信者因失信行为付出巨大代价,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同时,健康的学术发展需要科学共同体自我纠错与净化机制,绝不能对错误行为置若罔闻、避重就轻、错而不纠、将错就错。无论是外部惩戒还是自我纠错,对学术不端、学术不当行为的调查处理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进行科学、规范、公正、严谨的调查。学术共同体科研诚信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纠错的净化机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维护:运用制度约束实现科研人员的相互监督,建立健全本学科领域的科研行为规范,制定适合本领域特点的科研诚信守则,对所管理的期刊进行出版伦理方面的指导。

学术不端的治理需要覆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为此需要对学术不端行为实施前端、中端、后端控制。学术不端前端控制针对的是科学研究过程,要求重视对科研人员学术规范的培养,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教育,培养科研人员对科学的敬畏之心,维护科学精神,形成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底线意识。中端控制针对编辑出版过程,要求编辑部公开稿件学术规范与撰写要求如论文结构、合作者贡献声明等,执行严格的同行评议和评审程序,制定明确的科研诚信承诺、出版伦理声明,采用相似度检测工具。对论文在编辑评审阶段发现的学术不当、学术不端问题要及时退修或者退稿,并进行批评教育。在论文发表后发现存在上述行为要及时更正、勘误或者撤稿,并执行惩罚措施。后端控制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措施,要求相关主体严肃对待学术不端举报、认真采取惩戒措施,对学术不端行为不姑息、不迁就、零容忍。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不端立体化防控体系,通过他律的法律法规和惩戒措施使之不能也不敢学术不端,最后内化为自律的自我约束达到不想学术不端的效果。

学术道德建设、遏制学术不端问题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内部自律以及外部他律要常抓不懈,多种措施,综合治理,从而达到遵循学术规范、恪守科研诚信、塑造学术人格、捍卫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坚持学术道德、营造学术风气、完善学术监督、维护学术生态的最终目标,形成“科研—创新—评价—支持—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现代学术交流概论[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08-117.
[2]
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 科研诚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汇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3]
107篇论文撤稿事件[EB/OL]. [2020-10-22].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6.aspx?id=2959.
[4]
王凤产. 中国撤稿现状调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12): 1360-1365. DOI:10.11946/cjstp.201908180575
[5]
李真真. 转型中的中国科学: 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诱因分析[J]. 科研管理, 2004(03): 137-144.
[6]
冯凌子, 刘敬, 袁军鹏. 我国科研诚信政策变迁计量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20, 64(09): 73-84.
[7]
程孝良, 倪师军, 曹俊兴.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与对策探讨: 基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08): 15-19.
[8]
居占杰, 李平.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04): 27-31.
[9]
叶继红. 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及与论文发表制度关联性思考[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05): 7-12.
[10]
郭跃, 濮燕屏. 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规范体系的构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01): 23-28.
[11]
李祥, 王路路.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制度构建与完善——基于985工程大学文本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03): 53-59, 92.
[12]
陈玉国.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的构建——基于学术共同体视域[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11): 1133-1138.
[13]
陈亮.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矫治探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11): 56-61.
[14]
赵延东, 邓大胜. 科技工作者如何看学术不端行为——问卷调查的结果[J]. 科研管理, 2012, 33(08): 90-97.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ostgraduates' Cognition of Issues Related to Academic Misconduct
CHU Jingli1,2, XIE Hejia1,2, ZHANG Dongrong1,2, LI Ling1,2    
1.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2. Department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gnition of postgraduate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eth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eedbacks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among the postgraduat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ow that the main purpose for postgraduates to publish papers is for obtaining a degree and fo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Unfortunately they are insufficiently aware of the writing norms and integr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paper and the seriousnes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Postgraduates believe that the main reason of academic misconduct is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the societ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deal with academic misconduct is to improve academic norms, and rely more on self-discipline than heteronomy.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binding force of policies, better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teronomy and self-discipline, make scientific judgment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academic misconduct and improper academic behaviors, and promote effective governance actions such as punishment and prevention of academic misconduct.
Keyword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ostgraduate    questionnaire    academic ethics    academic miscon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