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由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淮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淮安市美术馆(书画院)承办,淮安市美术家协会、北京国图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淮安市美术馆名家系列工程:“生命的形状——张友宪中国画学术展”在淮安市美术馆1、2、3、4号展厅开展。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张老师从艺至今的大尺幅中国画作品160幅,不同往年的是,今年展出的每一幅生命的艺术创作,都有一篇或多篇学术分享,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张老师对展览的用情、用心。
从“时间的形状”到“空间的形状”再到“生命的形状”,张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场蔚为大观的展览,我们被展览感动,被作品打动,被内容感化。也从中体悟到生活是艺术、时间是艺术、空间是艺术、生命是艺术、一切皆可以是艺术。
如此高水平、高规格的展览连续3年放在淮安市美术馆,这是张老师对淮安市美术馆的厚爱,对淮安文化事业发展的艺术支持。对此我们感动并感恩,由此生发无量前行动力。
“淮安市美术馆名家系列工程”
关乎:
艺术
艺术家
情感
智慧
想象力
时间
丰富
自由
无碍
精微
宏博
格调
超越
性
视野
经历
圆融
一往情深
…………………………
更关乎爱与行走
………
张友宪
部分作品欣赏
孙女·亲爱的小画儿(局部)
36cm×24cm
2022 年
小天使
佘朝洁/ 文
天使的眼瞳透明出一个迷
一个关于未来的迷
有椰树和芭蕉在预言球里摇晃
小船儿推开波浪
山和海遥遥相望
日出夕阳在同一个取景框
手机里传来即将熟悉的歌谣
蓝的 绿的 远方的松杨
沙沙作响天使悠然地望向远方
生灵图(局部)
280cm×200cm
2022 年
王云慢/ 文
炎炎夏日看到这幅画顿时感觉清凉无比,浓墨加淡墨描绘出芭蕉叶有层次的茂密感,再细看,每一片枝叶都有其延伸出来的地方,叶片用笔疏密有度又挥洒自如,这幅作品注重虚实的结合,通过清晰的物象和模糊的轮廓,表现出空灵、恬静、幽远的意境。利用墨的深浅、干湿来创造出虚实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古诗中的“芭蕉”的情感主要以哀情为主,以雨打芭蕉更甚,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这也是看这幅画有清凉感的原因。
但再往下看,两只乌龟在芭蕉下嬉戏散步,抬头看天的眼神天真好奇,让人觉得太有趣了。这和芭蕉的悲情感形成一种和谐的反差感。让人不禁猜想,是下了一夜芭蕉雨,两只小龟在窃窃欢喜。观整幅画,两只龟的绿色和印的红色在黑色水墨中搭配的极具美感。
这幅画第一眼看还有一种混沌世界中开天辟地出一丝灵气的感觉,刚好乌龟是有灵性的动物,张老师这幅画就把这个灵气通过神态完美的展现出来了。
数次看张老师的画都有一种对冲感,对立与统一,人生大智慧与生活小情趣的完美结合,值得反复回味。
夕阳不语亲嫩玉(局部)
368cm×74cm
2019 年
顾媛媛/ 文
碧叶轻摇绿意扬,芭蕉婀娜舞风凉。
高挺身姿青翠映,风吹悠扬诗中醉。
雨落叶间晶莹珠,凝望天际心翩翩。
深入池塘莲花浮,芭蕉相伴如影随。
水波涟漪犹如画,诗写芭蕉情亦绵。
蜻蜓轻舞停芭蕉,悠然自得美如妆。
宁静坚韧亦含情,低头诉说无声音。
凋零岁月化为灰,芭蕉依旧卓尔来。
芳草空阔(局部)
280cm×205cm
2022 年
曲径通幽
陈彦宏/ 文
刚打开这幅画时,就被一路可爱的小蚂蚁吸引了。张老师的画总是让人又惊又喜,看见意想不到的可可爱爱。张老师说,这就是家中的小院。我没看过真实的小院什么样子,但是看了那么多画小院的画,我知道,那一定是个曲径通幽的好地方。每次看见张老师画的和古琴有关的画,都会很兴奋的喊出来,哇,古琴耶。因为我弹琴也弹了十几年,看见张老师画琴,就像画我一样的亲切。而这张画虽然没有古琴,蚂蚁跑出来的样子像极了音符的跳跃律动,还是让我联想到了古琴。张老师第一次知道我弹琴后,问过我,琴棋书画都让我们学习了什么。随后,他举例说,比如棋是格局,那琴是什么?我每次和老师们在一起的时候,最怕老师问我问题,因为我总是会蒙,可能要自己仔细想很久才能知道答案,所以现场回答永远都是,不知道,老师您说~那时候我刚弹琴,刚弹琴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只是照着好的弹就好了。后来自己也教琴了,就总是想起老师问的这个问题。琴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弹琴是为了什么?琴应该带给我们什么。如果这个不清楚,其实说技法就非常苍白,容易“误入歧途”,变成“附庸风雅”。现在我也常和学生说,琴其实是一个灵魂深处的抽象世界。它属于另一个世界,所以它超凡脱俗。但是这个世界又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它看不见,只能通过跳动的音符把我们带进去。这音符我们都是看不见的。而绘画就把抽象的音符世界变成具象。如果我们心里没有古琴,可能很难画出有意境的画。我看过张老师画的“古琴曲意图”,是一个系列。每张画都留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曾经也无数次想画一些“古琴曲意图”,但是提笔就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怎么画。当我看见张老师的画时,心想,原来是这样!张老师是懂琴的,所以能画。有时候画里没有琴,却是有声音的。我想,这才是琴应该给我们带来的东西。而我又好爱这种虽然不说,却满眼都是的感觉。
疏影横斜月含羞
240cm×120cm
2009年
梅·娇
佘朝洁/ 文
比竹竿还要细,它是不是梅花?
没关系,我当它是它就是。
二十年前先生画梅花,三五个圈圈加几根花蕊,圈圈很饱满,与短而直的花蕊构成曲与直的对比,再为花瓣加上淡淡一两点红,即成。梅花朵在视觉上就颇为丰富了,非常好看非常娇。
在这幅画里,花朵变成用简单的红点表示,大点小点疏点密点,比原先的梅花更抽象。
芭蕉呢?芭蕉不肥,高而瘦,差一点认不出来。石块高古,竹子……天气很冷吧要不然怎么没长叶子呢?
归纳起来,大家都瘦成抽象的样子。一瘦,就容易面貌高古。人称陈洪绶的画为“变体”,那“变体”先是变瘦,在变瘦的基础上做一点局部夸张,很高古。
不过,高古是这幅画的第二感。第一感是什么?娇,连芭蕉都望之娇娇。线虽老,芭蕉的皮,芭蕉身后树的皮,都老。但是瘦成了线的梅(管它是不是梅),这娇红的花,带动了整张画。整张画娇美起来,冬天娇美起来,瘦得秀红得娇。
看朝红暮翠
360cm×145cm
1995年
陈小琹/ 文
这两日听闻美籍华人李玟因抑郁情绪自杀离世。一时间大家错愕不已,那个自信爱笑且阳光的李玟怎么可能那样留结束自己的生命?很遗憾的是,李玟女史确认已经离世。我们对于她生命的形状的接受似乎只停留在那个带给我们无数经典歌曲和在舞台上唱唱跳跳的光芒四射的模样上。
那么,生命的形状到底是什么?仅仅只是我们所看到的表象吗?还是我们要用透视的眼睛观察其深度和厚度?我们看得见自然万物的荣枯,以为那便是规律。我们看不见每一个生命体遭遇的种种,它,他,她为了生存,更好地生存与环境博弈而产生的品格与思想,更好地成为自己与另外一个自我博弈而呈现的无羁绽放。故有的生命籍籍无名,而有的却得到群体认同而实现永生。如这画里的芭蕉,松竹,他们有别于他者的生命的形态与际遇被有心的人觉察,赋予它们人的品格从而成为大家共同认同的文化符号实现了永垂不朽。尽管画里的芭蕉看起来枯萎衰败不再枝叶葳蕤,这不影响它是芭蕉,因为它一定努力地生长过,意气风发过,每一个努力向上的生命都值得敬畏。即便生命消逝了,我们不仅记得他(她,它)生命绽放的样子,我们也要记得那些努力成为自己与命运所做出的努力抗争的样子。因为那样的生命形状才是完整的。
阅尽人间沧桑
240cm×120cm
2013年
蒯连会/ 文
山水花木、春夏秋冬,令人感佩的其实是在时年更迭中的真情实感,以及落花流水、逝者如斯的睿智淡然的从容气度。但有艺术评论者认为,五代北宋山水画的感人至深恰是因为无情,是嵯峨萧森的高山流水令人升起敬畏,既有激荡亦有冷峻,不仅严肃而且达观。确实,即便你是匆匆体验一幅作品,也能有助于缩小你与该作品创作者之间的精神距离,同时也缩小了你与其他人类的距离。
而面对张友宪先生的这幅作品,便可感知一种穿透繁俗的激越本心与经历时间体验生命的艺术人生的坦然。
正如李白诗言:“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而黑白最是朴素也最是高洁。直面画幅,极具张力的构图使观者能够不由自主地去感知和想象画面之外的风景,其实无需探知创作者的意图,尽管畅想便可。画面有框却胜似无框,看似如窗内眺望的截图,正因为遮挡与省略,反而给予想象无限的空间。树身斑驳陆离,枝叶流畅飞出视线可及。因浑然呵成的整体感让人一时忽略笔墨线条的精湛,将技术性隐藏于总体之后。
于是,艺术性呈现于眼前。
巍然鹤立苍穹
240cm×120cm
2013年
事事皆好事
谢鲁荻/ 文
每年总几有段日子会将所有事情都堆在一起,比如一个半月内可能要出三四趟远门,好友的分批到访,兼职工作,等等。高兴之余也有点对即将来临的事情感到焦虑,总有很多对未知的期待和担心,比如,想将工作内容完美呈现,想招待周到好友们,以及是否有什么地方是我非去不可的,等等。
过往经验来看担心太多于我并不是什么好事,总会容易设想计划太多而无法休整思绪。
好在近几日能使我感到实实在在的是我的兼职,这是一个综合了创作活动并以理智为主导,加之身体行动起来就能得到更好效果的工作:面对静物,按下快门,不行再来。在感到不耐烦的时候,想如果我这样摆或那样摆放,效果会不会更好,便耐着性子再一次;有时疲惫会感觉仅仅一米多的距离都与远在天边,但阳光就那么几个小时,懒一会儿又得等到明天,又会卯足劲再活动一会儿,对于一个极其容易神游四方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心理战般的磨砺。幸好也是喜欢这项工作的,不然心理战没开始前可能就先摇晃了白旗。
当然也像大家说的那样,事情总会过去,而且这些事情皆为好事,总会一个一个到来然后随着时间和行动而圆满完成。
满园香异入画来
240cm×120cm
2008年
蒯连会/ 文
棕榈总能令人联想起热带、南方或雨季,也总能让人在忙碌中开始期待起闲暇、度假,以及漫步从容的生活。
但艺术家一般不太将生活与艺术分离的那么清楚。
一方面是因为,在今天,艺术与生活早已无限交融的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艺术是一个整体,将艺术与生活截然分开是现代艺术阶段为艺术而艺术的悖论与局限。在当代,艺术与生活在一个更大更抽象的整体里,任何一个部分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存在。所以,眼前的棕榈既是生活,也是艺术。
同样,眼前的作品既是艺术也是生活。棕榈的远近浓淡与空间层次在画家的笔墨里氤氲,激情挥洒也收放自如,是皴法还是描法只在其次。显然,这不止于是绘画、是技术,这也更应该是画家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从容贴近当下的生活,亦能同时与生活保持一种抽离旁观的视角。取舍之间是对生活与艺术、对自我与万物、对人生与时间的理解。不论是经营位置还是铺呈点染,亦或是在抽象的自然之势中对物像的具体描绘。
然而,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的表达皆是那个被称为或“艺术”或“生活”在时间里的投射。是静止的一瞬也是持续的变幻,是眼前变动不居的棕榈、椅子、空间,亦是经过画家心像与观念重塑后的生活景观。
天苴日照好读书
180cm×96cm
2017年
红
佘朝洁/ 文
芭蕉被人为分成绿色组与红色组。
绿色并不是那么绿,但是被红色对比就绿了。绿一头扎进红色的世界,红绿纠缠在一起,却又泾渭分明。真是相爱相杀。
这是刻画芭蕉的实验场地,试试芭蕉们能有多大能量。它们都阔大,经络都一样粗蛮,都充满挣扎和生机勃勃,又都心事重重。红色是傲慢霸气的将军,绿色是蠢蠢欲动的权臣,大自然是它们共同辅佐的王国。它们一团,不知道和不和气不气。红芭蕉里有更加红的竹子,绿芭蕉里有更加绿的树叶,各有各的奋斗,各有各的欣欣向荣。
一张大画里边充满阔和粗,就会和一切拥塞的视觉观感一样,给人造成压迫与紧张。在这样的拥塞之中,忽然!在最上端,跑出来一轮红太阳!这一轮红日为这幅画添上了某种现实主义的解释:红,来自太阳(日出或者夕阳)的照耀。
这种解释无疑削弱了实验效果。芭蕉们不再那么光彩照人,它们的能量似乎来自太阳,将军和权臣安静下来,全部的气力都用在欢呼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红,是喜气和杀气并存的颜色。
雨水绿天凝碧
180cm×96cm
2017年
它们好像长在花盆里
佘朝洁/ 文
如果房间足够大,用一个一平米见方的盆,便可以种下画里边的这些:芭蕉、细草,还有一棵瘦弱的藤蔓。
给它们足够的营养,根部便会茁壮。养几年,芭蕉的根便会分出新的芭蕉,从泥土里拱出,乍一看,跟笋没什么两样。
花盆毕竟是一个受限的空间,根不能深扎,不能吸取大地供给的源源不断的养分。花盆里的植物,相对于不那么强健的体格,叶片会显得十分壮大。这画里的芭蕉,不正是有几片茂盛得与整体不相符合的叶子吗?那是专给拥有它的主人观赏的,或许还会让主人产生一点空气新鲜的幻觉。其余的叶片,卷卷曲曲,也许能瑟缩着打开,终究不会太健全。
草和藤蔓是花盆里的造景,线和面的对比产生丰富的视觉感受。养花人总希望一盆一世界,虽然小但可以小见大。
最后,飞来一只鸟——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盆里的花草引不来凤凰,麻雀也引不来。这张画,是取自自然的一个局部吧,在这个局部,停留了一只鸟儿,扭头望向那不知名的前方。
静逐香尘遇寒露
180cm×96cm
2017年
藤、花、蕉
佘朝洁/ 文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种的美人蕉。
小学四年级时,我家分了单位新建的红瓦房两间。屋前是很大一块空地,那时同学之间经常互换花的种子。很快空地被发芽的晚饭花、太阳花、牵牛花填满,接着又移栽了蔷薇和一些蔬菜。再没有什么事情比看着亲手种植的作物成长更有成就感,我的内心时时生出惊叹,大地真是厚德载物啊,我浇浇水,她竟给予这么多馈赠。
美人蕉在乡间并不常见,父母在镇政府工作的同学送给我一块美人蕉根茎,她说是在公家花圃里偷偷挖的,只要埋在地里很容易活,长大后能长出新的根茎。“到时候你再还我一块根茎”,她说。
她没有说错,美人蕉极易生长。夏天开了大大的红花,我从未见过那么饱满的红色。不记得后来我有没有还她一块根茎,记得的是,美人蕉开了好多年,直到我离开小镇。
先生的画里,并没有美人蕉,藤蔓也不是牵牛花,蓝色的似花似草的植物在我曾经的花园里从未生长过,我的小镇里也从没有如此美的小鸟停在蕉叶下。只是画里的情绪不知怎么就感染了我,带我回到了旧时光。
高舒锤荫
500cm×280cm
2020年
顾媛媛/ 文
夏日的午后,一场雷雨如期而至,滴滴雨水从芭蕉叶上滑落,伴随着狂风的吹拂,整个芭蕉丛仿佛一派欢快的舞台。这是雨中芭蕉,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述说着生命的美丽和坚韧。
雨后的芭蕉,高耸挺拔,翠绿欲滴,在雨水的滋润下展现出生命的顽强和坚韧。每一片芭蕉叶都有各自的美丽,有的像羽毛状的复叶,轻盈地舞动在空中;有的像剑尖般的单叶,高高举起,向天空伸展;有的宛如一把绿色的雨伞,挡住了炙热的太阳,为周围带来一份凉爽与安慰。
雨后的芭蕉,沉静而优雅,仿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微风吹拂时,芭蕉叶发出柔和的沙沙声,似是对生命的诠释,让人心境安详,沉浸在它们带来的宁静和平和之中。
雨后的芭蕉,是大自然的恩赐,它们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和气质,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顽强和美丽。让我们停下脚步,欣赏雨后芭蕉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宁静,与这些含苞待放的绿叶一同舞动,共享生命的美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