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4日,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隆重召开。我校承办的智能机器人学术与技术高峰论坛于6月25日在线上召开。本次论坛以“智能机器人学术与技术”为主题,来自不同高校的专家学者以“视频”的方式共聚“云端”,就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热点话题交流观点,探讨智能科技发展新风向。天津市教委苏丹处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秘书长屠长河教授及天津大学科研院符银丹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天津以及全国的高校师生和企业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国家杰青、清华大学刘华平教授以“以人为中心的机器人主动感知”为题,围绕主动感知获取智能机器人环境信息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机器人在与人交互过程中的多模态主动感知技术,以及利用强化学习技术实现的多模态主动感知系统。
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刘宏教授以“机器人视觉感知与自主学习”为题,围绕机器人行为,解析网络化及智能化社会到来后,机器人将全面走出实验室,如何应对开放、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服务对象和任务需求进行了详细阐述。
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谢少荣,以“海洋智能无人艇关键技术及应用”为题,对海洋智能无人工作进行了介绍,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对无人化、智能化、网络化高技术装备的发展,以及开展中的海洋环境目标探测与识别、海洋无人艇智能与自主控制、群体智能等关键技术。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智勇,以“动态开放场景下的鲁棒目标跟踪方法”为题,对比传统的跟踪方法及深度学习的跟踪方法的不同之处。通过典型工程应用案例,介绍了团队基于稀疏表达、相关滤波、深度学习等思路的鲁棒目标跟踪方法以及跟踪算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天津大学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齐俊桐,以“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技术及应用”为题分享报告,详细介绍了无人机先进控制技术,通过从集群控制技术的特点、难点、技术突破、应用前景等几方面进行讲解,在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以及所处环境的动态不确定性,无人机系统将会向着集群化、自主化和智能化发展,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技术将成为新一代无人机发展的重要技术。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林天麟,以“自由形态机器人”为题分享报告,通过应对未知环境和任务而迅速改变其构成和功能的通用机器人系统对星际探索、极地考察等不确定性强的应用场景展开,详细阐述多个简单机器人之间的自主连接及运动实现复杂的智能群体形态和行为,让机器人群体系统拥有可复用、自由构型、可拓展、故障自修复等通用特性的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杨健,以“面向无人驾驶的环境感知与理解”为题,讲述无人驾驶车辆的标志性技术进展与起源,阐述车道线检测、行人检测、场景分割、深度估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以“自动化体细胞核移植全流程提高动物克隆成功率”为题,对目前体细胞核移植后的重构胚只有不足1%能够发育为克隆动物,克隆技术广泛应用的瓶颈问题低成功率研究进行了介绍。
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谱新篇。碰撞的火花必将大力推动各高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促进天津在智能机器人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聚集,持续提升天津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创新水平和发展能力,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人工智能发展,为智能制造助力。